夏文翰笑着耐心解释。
“这叫羽绒服,是我妹妹特意为我做的,里面填充的是鸭绒,保暖效果特别好。”
说着,他还轻轻拍了拍身上的羽绒服,向大家展示。
众人听了,心中的好奇愈发浓烈,纷纷想要亲自试一试这件神奇的衣服。
夏文翰也毫不推辞,大方地将羽绒服脱下来递给离他最近的一位将士。
将士接过羽绒服,小心翼翼地穿上。
原本被冻得通红的脸瞬间露出惊讶的神情,忍不住惊叹。
“哎呀,这也太暖和了!才穿上一会儿,身上就热乎起来了。”
其他人见状,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一番,于是羽绒服在众人手中轮流传递。
每一个穿上的人,脸上都露出了惊喜的表情,对这件神奇的衣服赞不绝口。
“这衣服可真是个宝贝啊!”
“要是咱们都能有一件,就不怕这鬼天气了。”
姜云看着这一幕,心中忽然一动。
边境的冬天寒冷难耐,许多将士在巡逻和作战时,都因严寒而吃尽苦头,战斗力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。
若是能给军中的将士都配备上这样的羽绒服,那岂不是能大大提升将士们的作战能力……
姜云觉得这是一件造福将士的大事,当即决定向皇上上书建议批量生产羽绒服。
他雷厉风行,立刻召集了几位心腹将领,齐聚营帐,共同商讨此事。
营帐内,气氛热烈,大家围坐一团,对姜云的想法纷纷表示赞同。
一位将领激动地站起身来,双手用力一拍桌子。
“这主意简直太好了!”
“咱们的将士在这冰天雪地的边境,每到寒冬,手脚都冻得不听使唤,战斗力大打折扣。”
“要是能穿上这神奇的羽绒服,士气肯定能蹭蹭往上涨!”
众人纷纷点头,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羽绒服对军队的重要性。
姜云见大家意见一致,心中十分欣慰。
他亲自伏案,奋笔疾书,起草了一份言辞恳切、条理清晰的奏章。
在奏章中,他详细地描述了羽绒服的神奇保暖效果。
“今夏文翰所穿的羽绒服,轻薄却保暖非凡。我军将士戍守边境,寒冬时节饱受严寒之苦。”
“若能批量生产此衣,分发军中,必能提升士气,增强战力,保我边境安宁。”
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将士们的关切以及对国家边境安全的担忧。
奏章呈上去后,姜云每日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皇上的回复。
这件事关系重大,不仅直接关乎将士们在战场上的生死安危,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边境防御。
一段时间后,姜云得到消息,他欣喜若狂,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笑容。
“太好了!”
然而,就在这个消息传到边境的同时,夏清宁毫无征兆地被韩五德请入宫中。
由于事先没有收到任何风声,夏清宁一路上满心疑惑,暗自揣测皇上突然召见她的意图。
踏入大殿,夏清宁恭敬地行礼。
皇上心系边境百姓与将士,没有拐弯抹角,直接开门见山地问:“清宁,朕听闻你给你二哥做了一件羽绒服?”
夏清宁微微点头,神色坦然地回答。
“是,边境苦寒,我担心二哥受冻,就给他做了件羽绒服。”
皇上沉默片刻,似乎在斟酌着用词。
“这羽绒服当真有姜云说的那般神奇?”
夏清宁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是夏文翰穿着羽绒服抵达边境,引起了姜云的注意。
姜云希望边境的将士都能穿上这种保暖的衣服,更好地抵御严寒。
夏清宁沉默了片刻,而后抬起头,直视皇上的眼睛。
“皇上,羽绒服的御寒效果极佳。”
“鸭绒、鹅绒保暖效果虽好,但数量不丰,若是想要人手一件,恐有难度。”
皇上了解民间百姓的实际情况,听了夏清宁的话,一时间陷入了安静。
夏清宁见皇上确实是在为边境士兵着想,心中一动,想出一个办法。
“皇上,边境苦寒,如今已是四月中,若这时开始制作,等到羽绒服做好,已经入夏。”
“制作出来已是无用武之地,不如等秋季去做。”
皇上觉得夏清宁言之有理,微微叹息一声,“清宁,等到冬日,又能做出多少羽绒服?”
这种事情夏清宁不敢轻易做出承诺,但她心中早有打算,于是不慌不忙地开口。
“皇上,我打算过些日子回封地,那里地广人稀,若是养殖家禽倒也不错。”
“私兵的数量不少,我准备将他们编排一下,让他们去饲养家禽。”
“如此,不仅能创收,还能解决私兵以及羽绒服的材料。”
“我无法保证能让所有的边境士兵穿上羽绒服,但我会尽力让巡防的士兵人手一件。”
皇上对夏清宁的想法十分支持,当即同意。
“好,你回封地后,若是有什么难处,直接告诉朕。”
“清宁,朕就将边境士兵交给你了。”
夏清宁神色庄重,郑重地表示。
“皇上放心,定不会辜负您的信任。”
待离开皇宫后,夏清宁直接回到夏府。
然而,她与皇上的对话,不知怎的被人断章取义地传扬出去。
一时间,京城中谣言四起,大家竟传言娶到夏清宁就能得到边境的兵权。
这话迅速在朝堂上蔓延开来,大臣们敏锐地察觉到,皇上对夏清宁的信任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夏清宁瞬间成了百官心中的焦点,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大臣,此刻都在心中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。
与夏清宁攀上关系,不仅能获得皇上的青睐,还能在朝中拓展自己的势力。
吏部侍郎张大人便是其中最为心动的一位。
下朝后,他匆匆回到府邸,在书房中来回踱步,眉头紧锁,心中反复思量着如何才能与夏家结亲。
他的嫡亲儿子张逸,年方二十,生得一表人才,才华横溢,在京城中也是小有名气。
张大人觉得,若是能让儿子与夏清宁结为连理,那可真是天作之合,张家日后在朝中的地位必将不可同日而语。
想到这里,张大人立刻唤来张逸。